万亿级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信创开启“北斗”式征程
2020-08-03 经济参考网

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中国北斗开启了优质服务世界、造福人类的新篇章。北斗自主创新、自我超越的精神激励着同样在前进中的信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简称)领域。

信创20年,从无到有到好用

早在2016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就曾提出: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越是远大的目标,越要步步稳健。国内IT底层标准、架构、生态等大多数都由国外IT巨头制定的,由此存在诸多安全风险。因此,建立基于自己的IT底层架构和标准,形成自有开放生态,便是信创产业的核心。

其实,在跟北斗孕育差不多的时间,1995年开始,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为代表的科研专家们就开始不遗余力地呼吁中国发展IT核心技术,特别是自主操作系统和国产CPU。我国开始在核心芯片、基础硬件、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服务器等领域开始探索尝试。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核高基专项被列为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并列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我国IT核心技术事业从无到有。

经过十几年的研发投入,龙芯、申威等推动了CPU的量产和应用,目前龙芯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上百家,下游开发人员上万人;申威也已经构建了自己的产业联盟,采用申威芯片的超算系统多次蝉联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第一;操作系统方面,2019年底,中标软件和天津麒麟去年年底完成整合,操作系统研发创新形成合力;数据库方面,涌现出达梦、人大金仓、南大通用等厂商,在云数据库领域,阿里、腾讯、华为等企业也有不俗的表现。

2019年4月1日,《信息技术产品安全可控评价指标》(以下简称《标准》)系列国家标准正式实施,信创产业链基本形成,达到“基本好用”的应用标准,具备推广基础。

业界普遍将2020年看作信创推广元年。

安全护航,双轮驱动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在大力提升自主创新研发关键设备能力的同时,整个网络形势日渐复杂,不仅需要从供应链层面加强自身创新研发,在使用场景中,也需要获得有效的安全防护、感知和保障。

国产基础软硬件的可控性是重要的,但能否有效检测对抗威胁是网络安全产品的核心价值,在国产软硬件基础上保证安全功能,应对网络威胁的变化,则需要国产安全厂商在安全架构设计、代码安全工程、研发场景网络安全防护等重新梳理要求,建立和完善基于国产化载体所形成有效安全检测防护能力。

信创涉及到的产品涵盖产业链上下游,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系统,这个系统里,不仅有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还有协同配合。信创与网络安全的相辅相成:有丰富应用支撑的基础软硬件系统为国内网络安全厂商带来了新的空间和创新要求,安全厂商在国产系统上对网络安全的监测、数据处理、分析的需求也带动了计算能力的成长和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信创为传统的防火墙、等安全产品提供更为丰富的载体选择,而在信创中所诞生和发展的各种设备和端点也需要更多的安全防护。

万亿级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众多数据显示,“信创”这个风口,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对于网络安全产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方面,国内的安全厂商在与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的融合方面,比以往有了更深度和更灵活的方式,这种深层次的协同融合的实现,有利于实现威胁的“关口前移”和提前落地,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系统迁移,而是安全架构、能力、体系的重构。

而当前信创市场的主流国产操作系统和国产处理器各多达十余种,国产操作系统与处理器的发行版本又较为繁多。所以,操作系统国产化适配工作看似简单,但不同版本之间存在无法兼容的情况,保障产品能够良好适配各个平台,对于网络安全厂商来说同样是一个挑战。目前,已有奇安信、安天、绿盟等传统网络安全厂商宣布完成安全产品与基础软硬件完成适配,信创领域也基本形成“星座部署”的产业生态系统。

2015年,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统一规划下,360、安天等基础的反病毒厂商即与中标麒麟、中科方德、银河麒麟等国产操作系统厂商进行了深入的代码级合作,实现了预装试点;绿盟、天融信、启明等积极推动和完成了防火墙、入侵检测等的适配。以“北斗”的精神为指引,始终坚持自主先进的能力导向,肩负国家安全使命,不断攻坚克难。创新只是开始,正如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主席王兆耀所说,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的发射成功,并不意味着系统建设的结束,而是服务全球的起点。进一步提升信创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多系统兼容共用,并联合更多合作伙伴,共筑信创产业生态,便是信创行业的“北斗”。